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河南钻石”把De Beers的价格打下来了吗?

门道 门道Fashion 2023-04-08


深度报道  |  REPORT

河南人造钻石冲击珠宝市场



中国河南生产的钻石正在冲击着De Beers所掌控的非洲矿山。


这些几天培育出来的人造钻石能替代上亿年形成的天然钻石吗?




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。”


这句话翻译自全球钻石巨头De Beers的广告词:“A diamond is forever.” 28年前,De Beers进入中国市场时,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了这句翻译。


一颗经历上亿年形成的天然钻石,稀有而珍贵,拥有“恒久远”的“保值”能力。这是钻石的魅力所在。



如今,人造钻石(Laboratory Grown Diamond,也称培育钻石、合成钻石,本文统一称为人造钻石)正在改变这一市场格局。


人造钻石,在成分、颜色、净度等物理性质和光学特性上均和天然钻石无异。不仅如此,与天然钻石相比,人造钻石的成分更为纯粹,杂质和缺陷更少。作为一颗科技合成的“真钻石”,它的生产周期仅需一个星期,价格是天然钻石的10%


近10年内,全球人造钻石价格下降了90%。而De Beers的钻石市场份额从1987年的81%一路跌到如今不足40%。挤压它生存空间的正是人造钻石。



在人造钻石赛道中,中国已经连续14年产能位居全球第一。截至2020年末,全球人造钻石产能大约在600万到700万克拉之间。其中,中国产能在300万克拉左右,占比约50%,其中80%来自河南


01

“点石成金”:从工业原料到珠宝的“河南钻石”


9 月 24 日,一家名为“力量钻石”的企业在深交所上市。上市首日,股价暴涨 11 倍,从20.62 元的发行价冲到 229.38 元。10月底,这家公司的目标均价已被评估为372.26元,市值达174亿。


10月27日,《2021胡润百富》上,力量钻石的持有者李爱真、邵增明母子以75亿身家跻身总榜第973位。


他们来自河南商丘的柘城县



这个常住人口不到80万人的县城,除了盛产辣椒,还是全球闻名的 “人造钻石之乡”。其年产金刚石单晶量达25亿克拉、人造钻石100万克拉,其大颗粒单晶产量占全国的60%


这一切要从1960年说起。当时,中国工业用金刚石的进口渠道被切断,第一机械工业部代号启动了代号为“121”的重点项目:研发人造金刚石。三年后,郑州三磨所在北京通用机械研究所的高压实验室里,成功地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钻石,并在两年后实现量产。虽然,中国人造钻石比世界首颗人造金刚石晚了11年,但,殊不知50年后中国却成了人造钻石大国。


1980年,郑州三磨所的工程师把钻石培育技术带回了老家柘城县,建立了当地第一家金刚石厂:邵园金刚石厂。这家昙花一现的金刚石厂改变了柘城甚至河南的地位,也改变了全球金刚石供应格局。


据《河南日报》消息,2021年10月26日“第七届中国超硬材料产业发展大会”上给出的最新数据,全球金刚石95%来自河南,70%以上的立方氮化硼产自河南。



除了工业用的人造金刚石单晶与微粉业务,将人造钻石用于珠宝行业,则是近几年新兴的领域。这批原本聚焦于工业生产的企业纷纷投入珠宝首饰赛道,拓展业务线。于是,河南在国内乃至全球人造钻石上游产业链中掌握了先机,从“中国金刚石圣地”开始变成“人造钻石之乡”。


国内的四大人造钻石巨头都诞生于河南:黄河旋风、中南钻石、豫金刚石、力量钻石。2020年,仅黄河旋风一家企业的人造钻石产量就占全球人造钻石销售市场的20%左右。


在过去几年内,河南省的人造钻石产量飙升以力量钻石为例,2018年力量钻石的产量仅为6.15万克拉,到了2020年产量达到了13.64万克拉,翻了一倍多。根据其招股书的信息,2021年一季度末,力量钻石开始扩产,六面定压机增长至411台,增量中大部分为人造钻石方向。


02

人造钻石是奢侈品吗?


早期人造钻石虽然成分与天然钻石一样,但是颜色上多为黄色和棕色,无法达到宝石级的无色透明状态。因此长期以来只作为工业和科技辅料使用。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,进入21世纪,人造钻石已悄悄混入了珠宝领域。



2012年5月,专业钻石检测机构AGL安特卫普宝石实验室(Antwerp Gemological Laboratory)在605颗大小为0.30~0.70克拉的钻石中,检测出461颗人造钻石。


2015年,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(NGTC)也在相对集中发现的一段时间内,发现1484件配镶钻石样品中,有人造钻石240粒,占总排查样品4.25%,大都是HPHT合成钻石。


2016年,世界上首个人造钻石生产商和销售商组织IGDA(International Grown Diamond Association)成立。


2018年,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修改了钻石的定义,删去原本定义中的“天然”一词,将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都统一归类为钻石,这是人造钻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步,意味着政府组织开始为其背书。


同年,De Beers推出人造钻石品牌Lightbox,而其子公司Element Six投资9400万美元建造的人造钻石工厂也正式动工,该工厂生产出的人造钻石将被直接应用于新品牌。


这引起了行业震动。黄河旋风钻石事业部经理胡军恒对新华社表示,“从目前的销售数据上来看,利好已经显现,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人工钻石销售量明显上升。”


2019年3月,美国宝石学院(GIA)也更新了人造钻石证书中的用词,用“实验室培育钻石”替代“合成钻石”。这标志着整个行业对人造钻石的认可。



人造钻石,不是仿钻类的锆石,也不是莫桑石(物理特性最接近天然钻石的一种宝石,和钻石一样常被用于戒指设计)。它是在实验室环境下,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(CVD),或者高温高压的方式(HPHT)合成,和天然钻石拥有一样的化学、光学、物理性质和晶体结构,甚至可以实现比天然钻石更高的纯度(CVD和HPHT是人造钻石主要的两种生产方式:前者以生产大颗粒钻石为主,后者主要生产小碎钻)


同样是钻石,人造钻石首先在价格方面对天然钻石形成巨大挑战。

 

根据贝恩咨询公司《2019年全球钻石行业报告》,2016年人造钻石零售价格还是天然钻石的80%,而到了2020年,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了35%


贝恩今年发布的最新钻石报告《Brilliant Under Pressure: The Global Diamond Industry 2020–21》则显示,2019到2020年人造钻石产量实现双位数的高速增长,零售价格继续不断走低;目前,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的价差已可高达10倍


据国际钻石发展协会IGDA 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,有66%的千禧一代表示在购买婚戒时会考虑人造钻石



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的价差,冲击着钻石行业。同时,这也挑战着买卖双方和检验机构的甄别能力。


2016年,De Beers、Alrosa PJSC和Lucara Diamond Corp等7家钻石开采公司成立了天然钻石联盟。这7家公司的总产量占全球天然钻石总产量的比重高达75%。他们希望通过联盟垄断的方式维持天然钻石的稀缺性,保住钻石的高价。


De Beers还倾注大量人力物力于2018年推出了区块链平台Tracr,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,从矿山到零售,对钻石各个环节进行跟踪,让其来源更加透明,实现钻石溯源。


2019年,De Beers、Van Cleef & Arpels 和Tiffany三家珠宝品牌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 Conde Nast International 国际奢侈品论坛上表达了对人造钻石的态度:非奢侈品。


这种“身份区隔”没有改变天然钻石颓势。2020年第四季度,De Beers的公告显示,公司最后一个销售周期的销售额为4.25亿美元,全年销售额同比大跌至少25%,收入同比减少近14亿美元。根据行业媒体报道,从2020年底到2021年7月的8个月内,De Beers已经5次上调了钻石原石价格,效果如何却尚待检验。


03

珠宝巨头下场搅局,天然钻石的故事还能继续吗?



面对发展迅猛势头的人造钻石,传统钻石和珠宝巨头们的姿态也加入了这场战斗。




最先入局的是奥地利人造水晶巨头Swarovski。


2016年,Swarovski推出首个人造钻石珠宝品牌Diama,并将其归入集团奢侈品部Atelier Swarovski,零售价格595美元/克拉。Swarovski 将旗下人造钻石珠宝品牌 Diama 从宝石部门转移至奢侈品部门 Atelier Swarovski ,在归入 Atelier Swarovski 后,产品零售价从595美元起。


同年,Leonardo DiCaprio投资了一家名叫Diamond Foundry的初创公司,这家公司以能在两周生产出9克拉大型人造钻石为卖点。


2017年,巴菲特控股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旗下珠宝公司 Richline 集团也推出人造钻石品牌 Growth with Love。


De Beers,这个全球最大的钻石供应商,坐不住了,也投入了人造钻石市场。2018年,De Beers创立了一家人造珠宝技术公司Lightbox。


Lightbox,分为白色、蓝色和粉色三种颜色,以800美元/克拉的超低定价(约合人民币不到5000元/克拉;一颗类似的天然钻石可能会达到3000—6000美元/克拉)高调入局人造钻石市场。要知道,目前国内市面上的人造钻石零售价大约是3万元人民币/克拉。


2020年末,De Beers宣布一家耗资9400万美元的人造钻石工厂(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格雷沙姆)已正式投产,一旦全面运营,年产能力将达20万克拉,使其人造钻石产能提高约10倍。


2021年5月,丹麦珠宝品牌 Pandora宣布不再出售天然开采的钻石,完全转向人造钻石。而就在不久前的10月,中国香港珠宝商周大福也推出了旗下人造钻石品牌CAMA。


DE BEERS推出的人造钻石品牌Lightbox


这些入局者各有各的算盘。


以De Beers为首的老牌巨头的策略是,既然无法阻挡人造钻石的发展,就用超低定价和时尚饰品的低端定位来定义人造钻石,引导行业发展方向,也保证这一新业务不会威胁天然钻石的核心业务。比如De Beers只做人造钻石饰品,不做婚戒,就是为了将其和天然钻石的定位区分开;Lightbox 800美元/克拉的超低定价,也无疑将其他人造钻石生产商们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

奢侈品的命脉在于其稀缺性,可以批量生产的人工钻石显然是“稀有”的反义词。De Beers们就是要通过“搅局”人造钻石,将钻石定价权牢牢攥在手中。


天然钻石产量逐年下降也是不争事实。全球有超过3/4的钻石原石都是通过合约方式销售的,并且都控制在几个头部矿业公司手中。疫情之后,供应链上、中游企业对钻石原石和成品钻石库存进行了清理和消耗,市场重新进入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。


2020年11月,全球七大钻石开采商之一力拓集团 (Rio Tinto) 宣布关闭其位于澳大利亚阿盖尔的粉钻矿山,这将导致全球天然钻石的供应量减少近五分之一。


制造天然钻石“稀缺”的同时,De Beers通过高速扩充产能不断压低人造钻石价格,进一步拉开其与天然钻石的价差,以“低价优势”定义人造钻石,将其限制在大众化的“时尚珠宝”的范畴,避免其对高级珠宝等奢侈品核心业务的侵蚀。



此外,传统珠宝巨头们也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全产业链合作,深化钻石溯源,以满足消费者对天然钻石从矿区到成品的全程溯源需求


De Beers除了前面提到的Tracr平台之外,2021年8月又推出了试点项目 Code of Origin,为每一颗钻石定制唯一身份代码。而俄罗斯钻石巨头Alrosa PJSC也于2021年7月宣布将在钻石溯源领域采用全新的“纳米标记”技术,在钻石的晶体内部进行不可毁灭的特殊标记。Tiffany也于2020年10月起发布钻石工艺溯源体系,公开其新采购钻石的完整制作过程,包括开采、切割、抛光、评级、镶嵌等细节信息。


这场关于钻石的博弈刚刚开始。


04

实验室里的钻石没有“鲜血”


人造钻石比天然钻石更具“可持续性”。


在环保成为全球时尚、珠宝行业的政治正确的当下,可持续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和投资者们关注的重点。


一方面,人造钻石常标榜自己不是“血钻”,“不涉及冲突”。这是指不从战争区域开采,不涉及劳工剥削和童工等问题。长久以来,不少天然钻石的生产以不为人知的血腥、战争和剥削为代价,被诟病为“血钻”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,在实验室中诞生的人造钻石显然比天然钻石更“高尚”和可持续



另一方面,天然钻石的开采方式(露天、地下及海洋开采)无疑决定了其对自然环境会造成不小的破坏,比如对能源的消耗、高碳排放量及海洋污染等。数据表明,平均开采1克拉的天然钻石将排放160千克的温室气体。而人造钻石则在努力将自己与“碳中和”概念联系。不过,尽管国信证券等机构的研报显示,人造钻石对环境的影响仅为开采钻石的七分之一,但其是否真的意味着低碳环保却仍是未知数,目前也尚无具体数据来量化其对环境的影响。


目前,人造钻石产量只占整个钻石市场产量的一个零头。中信证券的研报显示,2019年全球宝石级钻石产量约9100万克拉,人造钻石产量仅为700万克拉,占比仅为前者的6%。


不过,来势汹汹的人造钻石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。根据国信证券的数据,到2025年,人造钻石毛坯产量或达1800万克拉,市场规模约为380亿元。


作为钻石市场的极大变数,人造钻石将在未来钻石市场的价格和产品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,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。



每天5分钟

FASHION

INDUSTRY

知晓圈中事

往期回顾


CHANEL公关元老离职,5亿美元媒介业务更换供应商

为什么Gucci和Dunhill要推出高级珠宝?

END

门道 FASHION

时尚商业评论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